找到相关内容449篇,用时5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师的“时间”观

    论师们对“时间”的立不同,连带的也影响其思想学说的界定。《大毗婆沙论》来说,论主所作论门,在解答论题或与别派对论时,往往自宗的时间观——三世实有的学理来问难对方。   如关于“阿罗汉有退、无退”...世友说无学理的困境。法救、妙音、觉天等都犯了“世有错乱”的过失吗?还是《大毗婆沙论》主一己的偏执呢?印公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书》中,学说论学说,说明各论师立三世的优劣,拂去被学派意识蒙住...

    悟殷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50589881.html
  • 安康高僧大德

    日日过”。又说:“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全诗得同游常乐乡(净土),纵经劫火无生死”结束。   黄 龙 机 禅 师   凤凰山西擂鼓台,昔黄龙机禅师①...邑民陈福庆、刘仲学辈也。遂完前后殿六间,神位;左右廊庑七间,用妥伽篮神。钟一、磬二、鼎六,以为庙器,外附常输地三十余亩,供样盛香火之费。时庙尚属金州,未立县治也。迄正德八年,始分入紫阳县。   ...

    李厚之 张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6451390322.html
  • 贵州佛教历史

    黔州建寺院,僧众,敕赐建集福院。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普宁州土酋孟氏被苗酋杂克率部追杀于牂牁江(今北盘江),因杭州雷峰寺游方僧慧光、慧明相救得归,遂于清凉洞中建佛殿。南宋初期,播州土官杨氏第11...的信仰佛教,入黔定居后兴建寺庙。唐武后垂拱元年(685年),牛腾被贬任牂牁建安丞,谪居贵州3年,建寺庙数座。   唐代,南诏兴起,其疆域曾包括今黔北、黔西、黔西南的部分地区。南诏佛教(密教为主)对...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892785.html
  • 虚云老和尚一生中的难事奇事

    国家之贤士地方也。只要你们不存私见,安民救国,岂不是好?”吴问:“招安的手续向什么地方办理?”答:“当然向唐办理。”吴说:“向唐就不干,他杀了我许多人,关禁我许多人,现正要向他报复,怎么可向他投降?...趋下树,跃揽衣袂;老和尚带狐回寺,置一木柙狐居,间或出柙盘桓寺中,不再栖林中。又一日蒋委员长中正到寺,卫士十余人随行,至曹溪山门口,见白狐,卫士拟开枪,蒋制止,狐摇首掉尾导蒋前行,至大殿中即飞跑至...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503994651.html
  • 《禅林宝训》中的僧团管理之道

    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它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声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足。故东坡尝曰:知则荣,知足则富,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行实)。(...。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之,立住持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

    宗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80094943.html
  • 莲池大师的净土判教思想

    经论宗旨、利益、应机各别不同,开始对释尊的种种教说细加分判、解释,详明不同法门的教相、教义等,立一代教法,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法特有的‘判教’学说。”   那么什么是“判教”呢?有以下几种解释可供...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称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

    德澄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095063.html
  • 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 第四课

    知道你们怎么孝敬。   实际上,要想孝敬父母,佛法来利益他是最好的。莲池大师说过,孝有三种:孝、大孝、大孝之大孝。   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之,孝也。”意思是说,...种?出家人的孝,与世间人的孝有何不同?   16、父母生病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17、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应什么方式表达哀悼?...

    索达吉堪布

    弟子规|孝道|弟子规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0591396606.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流传。据现有的资料看,东汉时的佛事活动译经为主,译者大多为外来的僧人。由于当时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原与齐楚江淮之间,而洛阳始终为佛教重镇,因此汉代的译经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洛阳。译经大师世高、玄、支谶...没有什么选择性和系统性,传来什么就译出什么。在众多的传译中,世高译介的小乘禅学和支娄迦谶译介的大乘般若学这两大系统的思想在中土的影响最大。从他们的译经中也可见到他们是如何运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和...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796901.html
  • 论高昌的天神崇拜

    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参稽《春秋内事》曰:伏牺氏木德王天下……...住河中、经商见长的粟特人又大批东徙,留住高昌,高昌户籍中有许多、康、米、曹为姓的人户,多是粟特人的后裔,《通典》卷193引《西蕃记》康国“俗事天神,崇敬甚重”,《新唐书》记康国“祀祆神”,《慧超...

    薛宗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22054497096.html